家有丧事,逝者戴不戴帽子,各地习俗不同。戴有戴的说法,不戴也有不戴的理由。我们结合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,讨论一下这问题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1、秦汉之前,人头上没有帽子,头上有的叫冠
中国第一部字典叫《说文解字》,是东汉许慎编的。《说文解字》里没有“帽”字。但《说文解字》里有“冃”字,释义为:“小儿蛮夷头衣也。”“帽”字就是参照“冃”字造出的字。就是说,“帽”是后起字,秦汉之后才有,到楷书里才定型。
所以,中国古代,人是没有帽子的,即没有像现在这种款式的帽子。古人戴在头上的东西叫“冠”。但冠与帽子的差异很大。冠是标志人身份的,诸侯天子头上戴的叫“冕”,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头上戴的叫“弁”,一般庶民百姓没资格戴冠,所以叫黔首。中学课本就有贾谊的《过秦论》:“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”黔是黑的意思,黔首就是一个一个没有戴冠的黑黑的头。
2、古人续发不剪发,头发很多很长,戴帽子是很麻烦的事情
我国古代,人是不剪发的,而是续发。《孝经》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有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将头发与孝道相关联。就是说,头发不是生活问题,而是社会层面的德化问题。这就大了。
但随着年龄增长,头发越来越长,需要处理。青少年时期,男孩将头发笼在头顶扎起来,叫“总角”,形状上小下大,像个“小”字,所以小男孩叫“小子”。女孩在头顶将头发左右两边各扎一角,形状像“丫”,所以女孩称为“丫头”。
成年以后,男子束发向上、加冠、用笄,标志成年;女子将头发笼于后脑,加笄,标志成年,可以婚配。《仪礼—士冠礼》就是专门讲加冠礼的。明清之前,冠礼是重要的礼仪制度。加冠是男人的专利,女人是不戴冠的。男子必须行“冠礼”之后,才能结婚,这是基本规定。
3、冠与帽子是根本不同的
古时候的“冠”都有一项基本功能,即固定头发。由于不剪发,头发很多很长,所以,古代人的冠都很大很长。后世讲“高帽子”,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冠。因为“冠”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的,所以俗语中有“戴高帽子”的说法,恭维人的话。
古典社会条件下,不管男人女人,都用笄。笄是束发用的,就是固定头发用的,有木质的、竹质的、金属质的。女人用笄叫簪,男人用笄叫弱。所以,男人二十束发叫弱冠,女人十五束发叫及笄。
皇上头上戴的是皇冠,娘娘头上戴的是凤冠,官老爷头上戴的是乌纱,当兵的头上戴的是盔,一般老百姓头上戴的是头巾。
凤冠
4、规范丧礼是没有帽子的,即逝者不戴冠
《仪礼-士丧礼》有:“鬠笄用桑,长四寸,中。” 鬠即髺,束发的意思。郑玄注说:“桑之为言,丧也。用为笄,取其名也。长四寸,不冠故也。笄之中央以安发。” 贾公彦疏讲:“云‘长四寸,不冠故也’者,凡笄有二种:一是安发之笄,男子、妇人俱有,即此笄是也;一是为冠笄、皮弁笄、爵弁笄,唯男子有而妇人无也。此二笄皆长,不唯四寸而已。今此笄四寸者,仅取人髻而已,以其男子不冠,冠则笄长矣。此注及下注知逝者不冠者,下记云:‘其母之丧,鬠无笄。’注云:‘无笄,犹丈夫之不冠也。’以此言之,生时男子冠,妇人笄。今死妇人不笄,则知男子亦不冠也。”
就是说,丧礼规范文本《仪礼》明确规定,对逝者穿戴入殓不用冠。
归结一下:冠就是帽子。丧事从古,所以逝者不戴帽子。